猕猴桃助力“光棍村”脱贫
编辑:中国猕猴桃阅读:902014-11-02
■地点:沐川县富和乡花山村
■产业:猕猴桃种植业
■发展模式:合作社+基地+农户
■本报记者周友燕
过去,沐川县富和乡花山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因为贫穷和交通不便,姑娘们谁都不愿意嫁到花山村。穷则思变,2003年,花山村开始尝试种植猕猴桃。11年过去了,如今的花山村彻底变了样,路通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外来媳妇也越来越多了。
昔日穷山村如今变了样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花山村,刚进村,就看到幢幢农家别苑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漂亮。在花山村党支部活动室的农家书屋一角,一些村民正翻阅着农技知识和科普知识书籍,给自己“充电”,还有一些村民正在打“贰柒拾”。看到记者到来,村民们都乐呵呵地说现在生活好了,没事的时候打打“贰柒拾”,或者看看书,日子过得很巴适。
然而,从前的花山村却是另一副模样。过去,当地群众找不到一个好的致富项目,家家户户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除去化肥等农资,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钱。同时,因为山高路烂、山路弯曲,村民到富和乡集市需要一两个小时,地里产的水果只能肩挑手提运到集市上卖,有时因为运输不便,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烂在地里,正因为如此,花山村被十里八乡传唱“山高路烂穷山上,有女不嫁花山郎”。
为带动花山村村民走上致富路,2003年,富和乡党委、政府根据该村实际,因地制宜引进红阳猕猴桃树苗,开始小规模种植猕猴桃。由于红阳猕猴桃对气温和水土要求很高,当时试种的一批树苗因管理不当,出现死苗,村民看到这种情况,对猕猴桃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有的村民甚至将种下去的苗子拔除。
“当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村民对猕猴桃种植技术一窍不通。”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厚海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村民种植积极性,乡里经常下派技术人员,免费开展技术培训,育苗、嫁接、扦插等每个栽培过程,技术人员都耐心指导,什么时候施肥、比例是多少,什么时候浇水,怎样整形修剪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这些技术,都让大家牢记心中。2005年,村民种植的猕猴桃树开始挂果,每亩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这让许多村民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大规模种植。
“现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住户都种植了猕猴桃。”富和乡乡长何元根说,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抱团发展,该乡成立了2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花山村种植猕猴桃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同时,该乡还引进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统一授粉、统一购买肥料和统一施肥等方式,提高猕猴桃质量。
“我种植的9分地猕猴桃,今年卖了11000多元,加上其它今年我纯收入1.5万余元。”61岁的杨义友是花山村的五保户,早些年就是因为家里贫困和村里交通不便,最终没有娶到媳妇。他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家家户户种植猕猴桃致富了,路也修到家门口,包括重庆、成都等地的外地媳妇越来越多,花山村再也不是从前的‘光棍村’了。”
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记者走在平整的乡村公路上,很难想象这里过去道路泥泞的样子。“如今,交通方便了,猕猴桃丰收的时候,货车可以直接来拉走,彻底告别了过去肩挑背磨的日子。”花山村村民杨义泽高兴地说。
余厚海介绍,经过11年的发展,如今,猕猴桃已成为花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红阳猕猴桃投产面积500余亩,今年猕猴桃每公斤均价16.4元,平均每亩收入1万元左右。2013年,全村户均收入3.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000元。
同时,花山村在打造猕猴桃产业过程中,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共硬化水泥路8公里、生产便道10000米,连户路实现全覆盖,修建35个沼气池以及灌面20亩的自动喷水灌溉系统。
“发展深加工产业,可以很好地解决猕猴桃鲜果保质期过短的问题。今后,我们考虑延伸猕猴桃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富和乡党委书记龙永忠介绍,猕猴桃可以酿制猕猴桃酒,做成蜜饯、饮料等系列产品,在一产“民富”之后,要不断向二产、三产延伸,让农户钱袋子更“鼓”。
龙永忠说,下一步,富和乡将立足现有的品牌和品质优势,引进和依托外来企业,在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绿色食品加工、鲜果包装出口等方面寻求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猕猴桃产业,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