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猕猴桃种植,农民怎么做?
编辑:猕猴桃大学士阅读:562017-07-2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专有名词一时间响彻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一时间几乎都能和电子商务扯上关系。今天我们也扯一扯猕猴桃种植和信息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关系。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这个名词解释,上*度轻而易举弄明白,所以就不用过多复述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猕猴桃产业遇上大数据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充满了期望和愿景。
大约是从2014年开始吧,电子商务就开始和农村的猕猴桃种植业产生了热烈碰撞,一时间果农们由生疏到熟悉,从陌生到感兴趣,对电子商务发生了很大转变,到处都是某宝村、某某速递。先是在城里打工、或者上班的年轻人,以及农村熟悉网络的人们开始在网络上卖猕猴桃,联系消费者,第一次吃螃蟹,感觉效益不错,而且便捷。2015年、2016年就愈发的刹不住车,市场火爆,供需两旺,确实让农民尝到了些甜头。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电商爆仓,水果发不出去,烂在了路上;消费者收到了残次果品,或者由于损坏无法与供应端联系进行索赔,损坏果农声誉。一时间各种负面影响满天飞。我就曾想,如果能有种模式将这个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精益化管理,也许这个市场会更平衡。
互联网为纽带,搭建信息平台,链接供需终端,未来农民的猕猴桃种植出路在这里。由于老家农村主要种植猕猴桃,所以比较过多关注市场情况。有几次到超市转发现一颗猕猴桃6元人民币,还是普通猕猴桃,甚至一枚黄心猕猴桃,或者绿心(翠香)达到15元,看后连连咋舌。后来有次到老家一处路边摊买猕猴桃,老板竟不给尝,“尝一下6元钱不见了”,一下子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想想前几年,红心猕猴桃给人都没人要,现在很普通的猕猴桃都成了金蛋蛋,而农民地里出园价1市斤才2-3元(1斤6-8枚)。一边是农民卖不上价,一边是消费者吃不起,问题在哪里?中间商也是一脸的无辜。思来想去,主要还是消息不对称的原因。所以,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达,对农民来说要摆脱出力不赚钱的尴尬,还是要多关注信息的交流,按需种植,订单生产,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对口种植。
有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对这些网络信息、以及各种交易、爱好等大量数据分析,那么我们就会得到有利的信息。试想,我们通过对人们的饮食喜好、偏见,以及其他海量信息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肯定会得到某一区域、某一类人群对某种水果有不同偏好和需求,有人喜酸,有人喜甜,有人爱糯,有人喜欢大的,有人喜欢小的,那么众口也会好调的。http://www.029mht.com/lot/
我们通过物联平台,将每一棵树,每一枚果子进行全天候监控,一年四季中的猕猴桃树生长情况,晴雨四时变化,每一枚果子的生长、采摘、存储、运输中的详细记录,包括营养成分、色泽大小。而这些情况的掌握肯定会涉及大量的数据提炼、分析,通过信息的传递,平衡农户、市场及消费者的关系。那么,消费者就会吃到自己满意的、能接受的水果,农民就会针对不同群体种植出不同价位、不同口味的水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农民兄弟更不会因为种出适销不对路的水果而损失惨重。
那么,大数据下的猕猴桃种植,才会在电商时代使农民如虎添翼,快速致富,不至于出现果农自己都吃不起自己种的水果来。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我们农民兄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用知识武装大脑,政府出面将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传递,园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金融机构支持,农户实行“云种植”,一个物联网,链接生产供应者与终端消费者,一头是餐桌,一头是树梢,农民就是美味培育师,形成互利互惠于各个环节的一个社会性产业流动链条。
试想一下,当消费者春天里一个指令,秋天的美味猕猴桃就会被送到餐桌,甚至配送到冰箱里。人们幸福的沉浸在智慧生活的快乐中,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