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猕猴桃之父”李来荣:鼓浪屿走出的园艺学家

编辑:猕猴桃阅读:282017-09-04


 

    新西兰“猕猴桃之父”李来荣:

    回国报效之路如此坎坷

    1912年,李来荣的母亲在毓德女子小学找了份工作,带着5岁的李来荣从老家南安迁到了鼓浪屿。李来荣先后在怀德幼稚园、养元小学、寻源中学求学,拜鼓浪屿先进的新式教育所赐,他顺利考上了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到天津南开学校、广东岭南大学研究院学习、任教。1938年,他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一年后就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会Sigmaxl会员,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和该年度“金钥匙”(最优秀荣誉称号)。

    同年12月,李来荣拒绝了美国的多方邀约,毅然从旧金山踏上驶回祖国的邮轮。然而,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改变了邮轮的行程,也改变了李来荣的命运。被迫滞留新西兰的李来荣只得到新西兰皇家科学部植物研究所应聘,成为新西兰第一位中国高级学者、植物研究所客席副研究员。随后两年多时间,他为新西兰油桐不结果及盟军在所罗门群岛海战急需供应大量新鲜蔬菜提供解决办法,从中美洲成功引种鳄梨,还改良猕猴桃品种,被誉为新西兰“猕猴桃之父”。

    1944年3月,李来荣登上刚刚恢复的回国航班。然而,他乘坐的货轮在印尼附近被日军巡洋舰鱼雷击中,他大难不死,却被日军送往印尼万隆集中营监禁,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被送回厦门。

    回国后,李来荣先后任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园艺系主任、福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福建农学院院长、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等,培养了众多农业科技栋梁,发表了《南方果树上山》《关于荔枝、龙眼的研究》等涉及荔枝、龙眼、栗子、柑橘多个物种的专著、论文一百余篇(册),为确定我国“果树上山”方针和促进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1979年,李来荣再次踏足新西兰,受到高规格礼遇,被授予新西兰皇家学会名誉会员。2015年,新西兰皇家学会正式宣布设立李来荣园艺研究基金,这是新西兰官方设立的唯一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研究基金。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为解决农业

    歉收而诞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年轻的共和国陷入困难时期。关键时刻,厦大生物系学生、印尼归侨青年周才喜向厦门市侨联倡议,在厦门创办一个华侨植物引种试验场,以便通过华侨渠道从海外引进植物良种,通过试验场进行栽培驯化,然后进行推广,提高粮油品种产量、质量,以尽快解决国家农业歉收问题。

    倡议得到热烈响应。1959年,当时定名为“热带作物引种实验点”的引种园前身在鼓浪屿成立,“文革”初期被撤销,1976年在李来荣的牵头努力下复办,1984年正式更名为“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引种园是国内唯一通过爱国华侨建立引种渠道的专业科研机构,并建有南方唯一“国家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五十多年来,引种园从五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植物种质资源千余份,得到应用推广的有上百种,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花卉、林木、药材及香料等,并承担国外引种的植物种质资源的隔离种植及检疫检验任务,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