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中国从蒲江到花垣 猕猴桃帮他们走上致富路

编辑:王军阅读:262017-09-0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实现精准扶贫,帮助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强大动力。10月18日-10月21日,记者跟随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记者行走访了四川蒲江、湖南花垣十八洞村,实地考察科技成果如何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如何助推脱贫攻坚。

    蒲江精准扶贫“猕猴桃”效应

    四川省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全县丘陵面积392.55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67.35%。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种植区, 是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是全球三大黄肉型猕猴桃种植地之一,是世界少有的红、黄、绿“三色齐聚”的猕猴桃产地。在四川省打造了国内首个规模上万亩的现代化猕猴桃种植基地。

    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近年来,四川蒲江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产业,率先在全国整县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创新整县推进耕地保护与土壤提升工程,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有机产业树立了借鉴的样本。

    从2013年初提出整县推进有机农业建设,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三年多来,蒲江生态农业提升实现了从点到面、从零星尝试到普遍推开的跨越式发展,猕猴桃、柑橘、茶叶三大主导特色产业纷纷跟进发力,有机事业由此步入快车道。

    猕猴桃在蒲江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中最年轻,从无到有、从2006年零星种植至2010年发展至5万多亩,到2016年的10万亩,产量7万多吨,产值达7亿多元,虽然10万亩的产业面积仅为柑橘和茶叶的一半,但近几年其发展势头却十分强劲,与柑橘、茶叶一起成为拉动蒲江农民增收的三驾马车。

    猕猴桃相比较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农民的年纯收入从每亩300元左右增加到每亩1万元以上,有1万多农民走上了精准脱贫致富路。2010年,“蒲江猕猴桃”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成为蒲江的标志和重要农业支柱产业。

    蒲江万亩猕猴桃明星品种“金艳”基地的建成,也推动了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模式变更,由前期的“小农散户种植”转变为“企业或合作社组织规模发展”,种植技术水平得到大辐度提高。截至2016年,全国种植猕猴桃“金艳”的面积达到17万亩。

    科技先锋的精准扶贫力量

    蒲江模式的巨大成功,让更多的贫困山区知道了科技扶贫的魅力,也让大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而这个希望之火点燃者正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研团队。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主圃主任钟彩虹,长期坚守在猕猴桃科研开发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是位产业扶贫工作的“技术先锋”。

    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指导建设的万亩示范基地——蒲江复兴乡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核心示范园内,钟彩虹耐心地指导村民吴莲英采摘猕猴桃,传授种植技术。村民夏存明告诉记者,“家里种了60亩猕猴桃,其中40亩‘金艳’,出园价3.5元,种了6年;20亩‘红阳’,出园价9.5元,种了8年。去年‘金艳’收了10万斤,‘红阳’收了3万斤。初期每亩投入3000多元,使用鸭粪,都是有机肥。” 夏存明的女儿夏娟说,“种了猕猴桃后,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家里有四辆车,货车小车都有。”

    看着满园的猕猴桃,想起科研人员多年的付出和努力,钟彩虹有诸多感慨,她向记者介绍说, 1978年开始,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开展了对猕猴桃属植物长达38年的全面系统研究,不仅建成了国际上最大、最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在猕猴桃分类学研究、野生资源评价及利用、杂交育种等领域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猕猴桃研究中心。

    在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的道路上,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研团队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各级企业、合作社的合作,重点在四川蒲江、彭州和都江堰,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和六枝县)、毕节市大方县,安徽金寨、湖南花垣、湖北浠水、丹江口市等。

    “十多年来,我们的团队在全国猕猴桃产区建立核心标准示范基地12个,涉及8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我们已将猕猴桃产业遍植在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自西至东,足迹遍布四川、贵州、湖南、陕西、湖北、福建、浙江、江西等10余个省份,累计多媒体上课近300次,编写PPT培训教案50余份,培训中层技术人员6000余人次,基层一线田间操作人员4.2万余人次,猕猴桃新品种‘金艳’、‘东红’等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1万余亩,配套新技术累计推广普及68万余亩,进入结果期的农户,亩收入1.5-4万元,十年累计产值100亿元以上。” 钟彩虹自豪地说。

    十八洞村猕猴桃产业精准扶贫路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地处武陵山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视察,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十八洞村,在这个“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如何做到产业精准?“有人想做猕猴桃,有人认为要种油茶,有人认为要养牛、养猪。”花垣县扶贫办主任麻文权说,“我们对猕猴桃很熟悉,一点不陌生。十八洞村的山上有不少野生猕猴桃,这里的纬度、海拔、气温、土壤都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我们多次考察,和十八洞村的自然条件相结合,选择了猕猴桃,选择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十八洞村与武汉植物园达成共识并非一蹴而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研团队先后数次带着花垣县相关部门和农民企业家前往四川蒲江等地实地考察,为花垣县提出了种植“金梅”“金艳”“金桃”“东红”等猕猴桃新品种的建议和规划,并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十八洞村村支书龚海华说,“十八洞村共有4个自然寨,225户,939人,人均耕地仅为0.83亩,且耕地以山地为主,比较分散。针对村内耕地面积少难以发展产业的实际,探索股份合作扶贫,用‘跳出十八洞村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新思路发展猕猴桃产业。”

    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补充说,“依靠农业种植仅能维持温饱,为了扶贫致富,我们先在十八洞村境内流转1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又跳出十八洞村,在相邻的道二乡的花垣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土地900亩,创办了十八洞村最大的产业项目1000亩猕猴桃产业园,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受益。技术上我们请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专家钟彩虹坐镇;猕猴桃还没挂果,成都阳光味道公司就下了订单,以保底价收购了全部产品。2017年猕猴桃就将挂果了,2019年进入盛果期后,入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种猕猴桃虽然前3年投入比较多,但收益期长达二、三十年。”钟彩虹告诉记者,这也是她向贫困地区推广猕猴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花垣基地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并完成新增2000亩基地的土地流转,计划于2018年投产。同时,计划通过3000亩核心基地的建设和示范,在全县带动发展猕猴桃产业1.5万亩,形成花垣县一个新兴农业产业,为精准扶贫提供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从四川蒲江到湖南花垣十八洞村,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科技支撑、统筹资源”,瞄准贫困地区,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探索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让科技的种子在扶贫路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