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 塘源口乡的脱贫增收之路
编辑:王军阅读:232017-09-04
这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乡,全乡9个行政村1.1万多人口,散落在105平方公里大山深处的沟沟壑壑里。千百年来,这里的山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辛苦异常,却时常食不果腹。不少山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如今,山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栽种猕猴桃,开办山区民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农民增收优势,短短十余年时间,全乡人均收入就从4326元提升到13544元。
12月5日,记者一行来到塘源口乡,探寻山民的脱贫增收之路。
猕猴桃产业成为重要增收点
“今年种猕猴桃收入大约37万元左右,加上浇筑猕猴桃水泥架等收入,大约在45万元左右。”12月5日上午,阳光明媚,正从猕猴桃园施肥回来的林龙标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现有猕猴桃园50亩,其中30亩为徐香猕猴桃,20亩是红心猕猴桃。因年初倒春寒,30亩徐香猕猴桃园收入只有7万多元,要不然,今年的收入应该有60万元以上。
今年46岁的林龙标早年一直在杭州打工。2010年12月,回乡过春节的林龙标了解到,不少村民种植猕猴桃收入高,而且产业前景广阔,当地政府也在大力扶持,就决心回乡创业。
“我在杭州打工时是车间主任,年薪也有六七万元,回乡种猕猴桃,下了很大决心。”林龙标说,五六年过去,事实证明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林龙标介绍,平时除了管理猕猴桃园,他每年利用空闲时间浇筑猕猴桃水泥架1万多个,培育猕猴桃苗1万多棵。仅这两项,每年可增收七八万元。
尝到种猕猴桃甜头的林龙标对猕猴桃种植更加着迷,种猕猴桃技术也突飞猛进。现在,在林龙标的猕猴桃园里,有翠香、华优等新品种在试种。
“今年九月,塘源口徐香猕猴桃顺利打进G20峰会,就是因为这里生态立地条件好,猕猴桃品质高。”塘源口乡乡长姜贤伟告诉记者,现在全乡有1350多户种猕猴桃,猕猴桃园9400多亩,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就有100多户。正常年份平均亩产1万元左右,塘源口乡约1万人口,相当于人均增收近1万元。
猕猴桃,已成为致富果。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塘源口乡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山区民宿让农民赚了钱
“和打工比,不仅收入高了不少,而且人自由,吃住都在家里,比住工棚不知强了多少倍!”在外打工近30年,去年才回乡办民宿的翁衰香,连称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偏远的山村,还能开饭店、旅馆赚钱。
翁衰香的“舒心农家乐”坐落在塘源口乡洪福村村口,背靠山溪,面朝公路。一楼在地下,是客房,有3个标准间。二楼连着厨房,设有2个包厢,可摆4桌酒席。三楼自住。
“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客房收入有12000元,餐饮收入有五六万元。”翁衰香告诉记者,炒菜用的是自家山茶油,食材也正宗,回头客很多,占六成左右。
除了经营农家乐,翁衰香家去年种了3亩多猕猴桃。荒废多年的菜园子,也种满了各种蔬菜。淡季时,老公外出打工有1万多元收入。旺季来了,在江山市区工作的儿子也会回来帮忙。
“我的目标是明年农家乐营业额能到10万元。”心中有希望,人辛苦却很开心。翁衰香说,为了吸引游客,方便客人就餐入住,准备在屋旁建个停车场,在客房前建个观水亭。
截至今年11月底,洪福村已有28家农家乐,108个房间187个床位,营业收入140余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增加1000元以上。一些怀疑观望的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红火,也都忙着改建房屋。
“当时心理压力很大,老是失眠,怕游客少,难以向老百姓交待。”塘源口乡党委书记祝君坦言,发展山区民宿是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决策,刚开始发动时,村民顾虑很大。乡党委、政府认为塘源口生态森林资源得天独厚,猕猴桃特色农业也适合做成采摘游产品,而休闲旅游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才下决心全力宣传发动。
文旅融合吸引人气
“今年端午节,乡政府在洪福村举办活动,三四天内至少有1万多人到塘源口,汽车排了五六里。”说起端午节的情景,洪福村老支书翁沛旺称: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同时进山。
翁沛旺所说的端午节活动,就是由江山市文广新局和塘源口乡政府联合主办的“江山市匠人艺心民俗风情集市”。这种全乡性的文体活动,塘源口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如每年的猕猴桃采摘季节,塘源口乡都会举办一系列采摘游活动。
“农业采摘+山区民宿+各类节庆文体活动,三位一体,相互联动,最大化推动塘源口乡的发展。”塘源口乡乡长姜贤伟说,当基本的接待能力具备后,工作重心就应转向对外宣传,吸引游客进山消费体验。而适时举办各类节庆、文体活动,非常有效。
这系列活动不仅扩大塘源口乡影响力,还提振了老百姓办好农家乐的信心。
“端午节中餐,我家安排了10桌游客。”说起端午节的盛况,翁衰香很有感触。她的第一批客源,就是那时攒下来的。
一些塘源口籍在外工作人员也加入到宣传家乡、介绍家乡的队伍。“最家乡”微信公众号姜拥军、江山市红盾救援公益组织的杨小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年多,‘最家乡’微信公众号已做了22期‘梦里老家系列’。”40多岁的姜拥军是江山某企业业务经理,爱好摄影。每当回到老家,看到那美得让人窒息的青山绿水,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把家乡的美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塘源口,热爱塘源口。
“特别是新的一期发布后,看到点赞人数往上冲时,心情总是非常激动。有时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老盯着手机看。”因为“最家乡”,姜拥军认识了许多朋友,乡党委书记祝君曾把他叫到办公室,鼓励他坚持下去。
与姜拥军一样,40出头的杨小华也是塘源口出生长大,现在是碗窑乡中心小学的校长,也是户外爱好者。作为江山市红盾救援公益组织的一员,他除积极参加各类户外徒步和救援活动外,也一直关注着老家的山山水水。
“塘源口乡的古道资源开发是我关注的重点,这几年,我几乎把境内的古道、山川等都走遍了,还自己动手做了许多户外线路设计。”在塘源口乡每年举办一次的自行车爬坡比赛等活动,就是杨小华和他的朋友组织推动的。
2015年至今,通过电商微商、猕猴桃集市开市、展会、举办风俗节会、“洪公拳”表演、体育活动赛事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全乡接待游客3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益500多万元。
做梦也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我当村支书时,也常常梦想有一天,洪福村的村民能过上好日子。可做梦也没想到,才几年时间,村里变化这么大,这么快!”68岁的翁沛旺从1982年开始,除有几年外出办锯板厂外,前后当了26年的洪福村村民主任、村支书。
不管是现在的洪福村,还是合并前的福石岭村,翁沛旺都不陌生。干了这么多年农村基层工作,对洪福村这几年的发展,翁沛旺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要说变化,一是村庄面貌大变样,二是村民素质有提高。”翁沛旺介绍,自2015年洪福村被塘源口乡作为农家乐试点村以来,工程一个接一个。先是修建大礼堂,民房外立面改造,干线下埋,后又建造2个停车场,完善村庄道路,各种标识上墙等,这一年整治下来,村庄大变样,都像城区的小区了。
随着村庄整治,村民的生活习惯不知不觉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以前田地里一回来,农具等都放在家门口,现在都不好意思放在外面了,都洗干净放在角落里。”村民翁史香去年开了农家乐后,对一些原本不注意的生活细节,也认真在意起来。
行走在洪福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杂物现象基本没有。有的村民还在门前庭院栽种观赏植物,有的还特意摆放花草美化。
“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山溪。以前山溪两旁常有垃圾、杂物堆放,溪岸常见红红绿绿的废弃塑料袋,现在找都找不到了。”
邻里纠纷是村干部最头疼的事情。一不小心常让村干部里外不是人。翁沛旺坦言,有几年外出办锯板厂,就是当村干部当怕了,隔三差五就有村民上门,要求解决纠纷。而现在,挂在村民脸上的都是笑脸,村民吵架的事,越来越难得一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