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奔小康” 重庆全媒体“走转改”】猕猴桃变成摇钱树 重庆彭水善感乡发展特色农业摘掉贫困帽

编辑:奇异果阅读:332017-09-05

   

     在重庆彭水县南部,有个曾经深度贫困的乡,名叫善感。如今,当地的桂花村、农纲村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建起了种植基地,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今(1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彭水县善感乡,在寻访当年红军足迹的同时,感受革命老区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贫困村种上红心猕猴桃 农民收入增长十余倍
    从彭水老城出发一路向南,行车40余公里,便来到了位于重庆彭水县南部的善感乡。由于山高路陡,土地贫瘠,曾经这里一直十分贫困。
    郑登奎和张正容夫妇是善感乡桂花村的村民,在他们的回忆里,以前在家中务农,种些苞谷和豆子,操持一年下来,收入也不过3000多元,因此夫妇俩只得选择去外地务工谋生,留下婆婆和孩子一老二小在家里。
    善感乡的转机,从当地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开始。由于善感乡地处海拔600~800米处,气温适宜猕猴桃生长,2011年,当地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发展起了优质红心猕猴桃的种植产业。和以往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不同,这一次他们采取了“实施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新型联合体”的模式。
    这一模式有什么效果呢?郑登奎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加入合作社后,他们夫妇俩在合作社打工,他在合作社里从事管理岗位,妻子在合作社干农活,两人月工资加起来有5000多元,此外他们家中的土地租出去之后,每年还能收近千元的租金,家庭收入可谓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善感乡党委书记崔明伟说,目前当地的桂花村、农纲村种植了猕猴桃560亩,新模式改变了农民们的收入结构,从而可以持续稳定增收。
    猕猴桃基地的负责人叫李世先,她告诉记者,为了让猕猴桃的品质得到保障,基地还特地引进现代农业科技,用传统的有机肥种植猕猴桃,同时引进了优质的红阳红心猕猴桃品种,采用新西兰猕猴桃栽培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把1400元一吨的油菜渣和羊粪混合,充分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用这种肥料种出来的猕猴桃长得更好,结得果更香甜。”李世先说,从2011年开始,他们采用这一技术方法种植猕猴桃,去年基地的猕猴桃已经通过了有机水果认证,不仅销量不愁,还准备再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如今,善感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猕猴桃产业的甜头,他们对猕猴桃有着越来越多的美好愿景。崔明伟说,今后还准备打造万亩猕猴桃基地及深加工、观光农业综合产业群体,扩大种植面积至10000亩,还将修建猕猴桃专用包装厂一座,引进猕猴桃专用分选线一条,建成年加工猕猴桃2000吨的深加工厂一座,修建500吨冷藏库和1500吨气调保鲜库。
    崔明位还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种植的猕猴桃面积不够大,无法为当地的大型超市稳定供货,他们目前选择的是走电商道路,不仅通过各大网购平台可以买到善感乡的猕猴桃,通过乡里的微信公众号都可以进行订购,“对于重庆主城的消费者,下午4点前下单,第二天中午前就能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