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密兰考之变
编辑:猕猴桃妹妹阅读:242017-09-07
“三年脱贫、七年小康”,2014年,兰考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郑重承诺。三年大干,引发兰考巨变。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已是瓜果连片、企业林立。日前,本报记者深入采访,解密兰考之变。
“不能靠在墙根晒太阳,伸着手来要救济”
脱贫攻坚伊始,兰考人自问:兰考为啥穷?答案是:产业不兴,经济没有支撑。“兰考把脱贫攻坚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找准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拔下了穷根。”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在兰考产业集聚区,禾丰牧业有限公司流水线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一只只肉鸭经过屠宰、分割、包装,运往全国各地。而远在30公里外的考城镇,刘土山村贫困户陈新民也在时刻关注禾丰牧业。2016年,陈新民与公司签订养殖收购协议,一年喂养6茬鸭,年入6万元,成功脱贫。
像陈新民这样养鸭的贫困户,兰考有3500户。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养鸭、抓鸭、搞运输、做防疫,甚至搜集鸭粪都成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增收的渠道。如今,仪封乡代庄村的葡萄架子搭起来了,小宋乡的蔬菜大棚盖起来了,谷营镇曹庄村养起了大白鹅、种起了雪莲藕……“路宽了,水净了,白天在家门口上班,晚上到村广场跳舞。”现在的生活,代庄村脱贫户代红以前从没想过。
“兰考扶贫不养懒汉,不能靠在墙根晒太阳,伸着手来要救济。”县扶贫办主任胡良霞说。三义寨乡付楼村村民郝金刚早年在砖窑干活时被砸断脚,落下终身残疾,与两个幼女相依为命,三年前被定为“兜底户”。由于长期贫困,老郝很自卑,不愿与人说话,少与乡邻往来。
“兜底户给够补助款,也能完成扶贫任务,但只输血不造血,老郝就会一直萎靡不振,两个孩子以后咋办?”帮扶工作队和村里商议后,先帮老郝建院墙、盖厕所、添家具,在取得信任后,带他参观县里养殖场、拜访邻村养殖户,鼓励他搞养殖。“养它两笼兔子先试试。”老郝终于动了心。2015年7月,老郝用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买来25只优质种兔和饲料,建起兔舍。2016年,他卖出7批兔子,赚了1万多元,顺利脱贫。一向封闭的老郝“敞亮”了:“如果自己不想站,别人扶也扶不起来;如果自己想站着,别人谁也打不倒。”3年来,兰考从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建设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从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到多家上市公司落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兰考村民在县内务工率达60%以上。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比3年前分别增长10164元和429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