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知”的力量让土地重获生命
编辑:奇异果阅读:252018-03-20
1月14日电 作为一个“资深”猕猴桃种植户,家住修文县谷堡乡下硐村的潘金贵近半年突然发现,原来这片猕猴桃园子这么漂亮。
“以前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抽一支烟,现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先到园子里看看。”站在一片不足10亩的猕猴桃园子里,种了30多年猕猴桃的潘金贵告诉记者,在过去,园子里总是安安静静的,一到冬天,更是草木凋零,毫无生机。然而现在,不管什么季节,都能见到青草满地、各种昆虫跳跃成趣,猕猴桃架上藤蔓茁壮,偶有飞鸟筑巢,小鸟孵化,总能让他感受到太多生命的静美和奇迹。
潘金贵坦言,对过去的他来说,种猕猴桃是一种谋生的方法,而现在,种植猕猴桃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分享大自然的成果和恩赐,这个过程让他觉得非常享受。
在修文,改变的不仅只有潘金贵。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让这里的34家种植户都在种植猕猴桃的过程中感受了这份奇妙和乐趣,大家纷纷感叹:“原来猕猴桃还可以这样种!”
这个人,就是修文自然农作协会的会长张虎。
出于对农产品和食品现状的忧虑,2015年9月,长期在北京从事微生物农业研究的张虎回到故乡修文,并创立了国内第一家自然农作协会――(贵州)修文自然农作协会,致力于以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和组织管理模式帮助农户回归自然生态农作。“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子孙留下一片更具生命力的土地。”张虎充满自信地说。
和普通的种植不同的是,自然农作的种植方式吸收了国外传统自然农法的核心理念,结合微生物农业和有机配方施肥技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实现农作物的优质和优产。这对于正在着力打造绿色和有机猕猴桃种植的修文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和理念,为修文县打造阳明心学圣地,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目前,自然农作已顺利履约了34家家庭农场会员,正式入会的猕猴桃面积636亩。而通过一年多在猕猴桃产业的实践,34家会员有25家挂果,成熟果子送SGS上海检测中心检测,134项农残未检出。
“我们就是通过微生物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源、食物源以及农业与物理防控的方式,重新培育土壤微生物来改善土壤环境,让土壤恢复本来的健康状态”。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张虎清楚地知道,土壤并不仅是矿物质的简单堆砌,它是具有生命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微生物是土壤结构的直接掌控者,丰富的、多样化的土壤动物、微生物能不断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颗粒,从而在与植物的互动中一方面为植物生长提供可以利用的速效养分,另一方面也促进土壤团粒化结构的形成,使得土壤的物理结构更好,形成良性循环。
“在我们的基地里,连吸烟都是禁止的,因为烟雾和烟头会破坏土壤里的微生物。”张虎告诉记者,会员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依循大自然的法则,维护土壤生机,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化学农药、除草剂、化学生长调节剂,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前在地里很难看到蚯蚓,但现在一锄头挖下去,至少能出来七八条。”说起自己基地的变化,同样在修文拥有了16年猕猴桃种植经验的杨远贵也对张虎佩服不已。
杨远贵说,2015年张虎刚到村对自然农作技术进行推广时,他们虽然对这种全新的种植方式十分感兴趣,但始终抱着观望的态度。不过想着原生态的做法肯定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半信半疑地拿出一些土地进行“实验”,没想到一年不到,就明显感受到园子里的土地比过去肥沃多了,结出来的果子也比过去的果香味更浓,虽然人工成本和肥料成本均比常规的种植模式要高一倍,但却也卖出了相较过去高一倍的价格。
“育苗先育土,育土先育人,育人先育心。我从小在家乡耳濡目染阳明文化,王阳明告诉我,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所以我坚持只要按照内心的良知去做,终究会成功。”张虎坦言,在协会刚成立的时候,由于大家不了解,所以那段时间经常三更半夜还在给农户开会、做培训。在他觉得最艰难的时候,却有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每天就算忙到再晚,回家后都会读一下阳明心学的有关书籍,王阳明的思想给他树立了一颗强大的内心,身体虽辛苦,但心却不苦。心不累,说明潜力还在。
同时,他还把阳明文化融入到协会的经营理念中,提出了仁信观、感恩观、良知观、换位观的自然农作协会价值观,并将其张贴到每个会员家中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和引导会员仁为根、信为本,要按照内心的良知指引行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农业就是需要致良知,修文是良知学的发源地,这个基因会形成修文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张虎告诉记者,如今他和他的团队提倡的自然农作理念越来越引发共鸣和认同。在前不久召开的政协修文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身为政协委员的他作了《把良知学发源地――修文打造成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提案,让所有县域农业企业通过努力,把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注入组织文化建设当中,努力把良知学发源地修文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县这样重视,他自己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