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深入乡村基层 聆听不同农音
会员:xbnl1阅读:69808-18
队员合影
村中调研
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让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果业生产基地,同时“三农”问题也较突出,因此陕西省面临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并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问题。7月25日清晨,一支由何海龙老师带领的资环学院赴陕西关中“三农”调研服务队从学校出发,目前已在杨凌区进行为期15天的调研,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询问等形式对杨凌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农民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并且进一步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搬迁新社区,改头换面
7月25日,队员们首先到达李台乡的胡家底村,沿路并没有看到农田,相反,有很多大厂房还在修建过程中。进入村子后大部分的小平房墙面都有非常显眼的红色大字“拆”。在采访中我们见到了李大爷,两岁的孙子也在大爷身边,记者了解到他的家里有五口人,一大家子全靠儿子一人外出打工来维持,孙子和儿媳妇也留在家里,一家人两地相隔,一年只能见两次面。记者问到家里有田吗,种田不能维持生活吗?“我家里现在就我那半亩田,种些小麦,都自家吃了,也没多的去卖”。“那田呢,是流转出去了吗,这些房屋为什么都写了拆字?”“田是早就卖了,我们也没啥本事,只能在村里呆着,我们的房子也被征收了,新房子还在装。” 其实早在1997年胡家底村就开始阶段性实行政府量化,把村里剩下的资产和土地进行价值评估,然后对村民进行补贴。
科技新指导,授之以渔
7月31日,队员们到达了杨村乡的夏家沟村,与胡家底村不同的是,夏家沟村所望之处皆为广袤的果园,种植猕猴桃居多。在农户闲暇时,我们调查发现,该村约有3800人口,主要种植猕猴桃,以及少量的葡萄。在采访中,村民多次提到西农师生30多年来对周边乡村的科技支持。“每年都会有教授来我们村里讲咋种猕猴桃呢,我都会去听,现在猕猴桃就是我们一家子的命,去年田地里有病虫害,猕猴桃都不结果子,我们就咨询了一位教授,按照人家给的方法喷洒农药,特别管用”有位大爷激动地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1993年教育下乡到2000年农业下乡以及近十几年的科技下乡,夏家沟村进行了种植方式、除虫除害的重大改革,夏家沟村一步步走向了猕猴桃种植大村,夏家沟村的猕猴桃远销全国,农民也一步步走向富足。
探寻新出路,砥砺前行
8月7日,刚进入揉谷乡的新集村,队员们就与村干部就本村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农民收入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探讨。最近几年,土地流转是一个热门话题,新集村顺应时代潮流,大部分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给其他在本村或者外村的农户或者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样,很多农户可以不去田地里劳作,拥有更多时间外出打工,拥有更过就业机会,开阔眼界。“在土地流转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维护农民利益,自愿,有偿,依法,坚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不浪费一分土地”村干部说道。农业是国之根本,积极实施国家政策,不盲从,不跟随,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过小康生活。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农民是勤劳的,也是辛苦的,我们不断走过,看到更多不曾见过的事物,聆听更多不曾听过的声音,对新的世界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