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国家更看重粮食生产的“河南经验”

编辑:猕猴桃妹妹阅读:6482018-01-19

 

    12月3日,在初冬的北京见到这位年过八旬却精神矍铄的农业科技泰斗,感受他温文儒雅、平易近人的谈吐,听闻他“与封丘、河南是一家人”的言语,记者如沐春风。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遗传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

  国家更看重粮食生产的“河南经验”

  “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国家非常重视河南粮食高产稳定,更看重河南粮食生产中的新问题、新经验。”李振声说。

  李振声表示,如何保持农业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振声便与河南“结缘”。“当时,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粮食产量没有增加,人口却增加了5000多万。”李振声告诉记者,他的团队通过三个月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并在封丘潘店建成首个中低产田改造万亩试验区,打响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黄淮海战役”。

  “得益于率先开展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贡献了504.8亿斤,占了增加总量的一半。”李振声说,农业综合开发策源地封丘粮食产量也由1987年的亩产438公斤增加至今年的亩产1009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县。

  目前我省还有5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李振声说,中科院与河南开展院省合作,实施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是一致的,将为全国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

  期待中原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

  “提高粮食产量,化肥的利用效率在我国被严重弱化了。”

  李振声摊开一张《中美化肥用量、利用效率与粮食产量》的对比图表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粮食生产中氮肥的用量没有变,粮食单产却持续上升;我国的氮肥施用持续上升,而粮食单产增长却十分缓慢。“这说明氮肥在我国利用效率在下降,约80%的化肥都被浪费了。”

  “在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是保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李振声院士疾呼。

  “下一步,在与河南的合作中,中科院将把化肥效益释放与农作物生长同步和减少化肥有效元素流失作为一个重点研究实验方向。”李振声说,这项工作还在封丘做试点,进而在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推广,期待中原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