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伯琦: 合理施肥用药防控面源污染
编辑:猕猴桃妹妹阅读:6332018-04-17
肥料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重要要素,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积极的增产作用。据资料显示,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化肥起了50%的作用。由于化肥的增产作用明显、使用方便,人们对化肥的依赖性呈加重趋势,尤其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化肥用量增长迅速。近30年来,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年均增加159万吨,年均增速为18%。与国际比较,我国总体化肥使用水平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化肥施用水平。
化肥的过度施用,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农产品质量,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化肥不合理使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化肥使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和磷肥一直是我国化肥使用的主要品种,尽管氮肥使用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总化肥使用量的50%以上,而且从绝对数量上看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年均增加量高达73万吨,占年均增施化肥总量的46%左右。化肥的不平衡使用,造成了目前我国化肥使用相对于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和环境容量的结构性过剩。
二是有机无机肥料配比失衡。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氮肥和磷肥投入量的快速增加,有机肥施用比例持续锐减,致使我国农田养分平衡总体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十几年来农地土壤的氮素和磷素的盈余水平已经占投入水平的13%和56.42%,但土壤肥力依然低下,有机质明显缺乏,无法实现种地与养地的辩证统一。
三是有机化肥养分流失严重。相关试验表明,在南方稻区,由于农民大量使用氮肥,氮素在土壤中的盈余迅速增加,被冲刷流入江河湖泊,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等环保难题。
四是肥料利用效率逐年下降。区域调查统计表明,稻、麦的氮肥利用率只有27%,这不仅造成氮肥的极大消费和损失,还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压力。
除了不合理施肥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农药的施用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近20年来,我国农药的投入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就生产成本而言,农药在各类农户生产资料投资中的比重在近年已超过了25%。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环境危害随之增加,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
一些专家分析认为,中国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到极限,已经到非扭转不可的境地了。国际合作委员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研究提出,中国氮肥施用量的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形态逸失到大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到水体环境中,造成巨大危害。亚洲开发银行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湖流域总氮和总磷负荷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比例分别是:巢湖占69.54%和51.71%、滇池占53%和42%、太湖流域占60%和30%。
因此,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就要合理施肥用药。具体来说,要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农业环境意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环保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民众开展宣传,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广辟有机肥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采取禁烧作物秸秆、利用秸秆覆盖、利用过腹还田等措施,避免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处理。开发作物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使种田与养地在农业生产过程得以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作物增产,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废弃资源。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严重浪费资源。目前规模养殖已在各地悄然兴起,一些地方发展立体种养模式,已经涌现出不少的典型。例如南方农村创立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农牧综合循环农业模式、林下经济循环农业模式等,为充分利用废弃资源积累了许多实用且有效的经验。以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复合肥的厂家已在各地兴起,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种养效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
改良施用技术,提高肥药利用效率。当前我国化肥利用率偏低,施肥技术还有待改良和提高。要积极探索先进技术,避免浪费现象。要大力研发与应用有机复合肥、长效稳释肥与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同时采用粒肥深施、混土深施、犁沟条施、稻田无水层混合施肥、有机无机肥合理混施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要深入研究农药使用技术,在正确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制定优化施药方案并选用合适技术。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施肥与环保、用药与残留的关系,减轻或控制因施肥用药不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为生产绿色食品、发展效益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