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三农发展

编辑:李成贵阅读:6232015-12-18

   当我看到家乡张北县农村的中年妇女在玩微信,随即深深感受到互联网力量的强大,连穷乡僻壤也裹挟到里面了。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连接着世界各地,连接着世上的万物。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农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聚居形态,正在接受着互联网这个最新锐力量的影响和重塑,被纳入互联网的秩序和逻辑之中。20多年前,我曾在中国青基会的一次会议上大胆提出“鼠标+黄土地”的想法,那时这种想法仅是一种美好的憧憬,甚至听起来有些浪漫和不切实际。

  今天,“互联网+三农”的新图景已经迅速展开,成为鲜活的事实。从各地的实践效果看,“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三农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和新希望。的确,任何技术进步都有助于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高经济绩效,更何况是互联网这样一种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呢?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和支持“互联网+三农”!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几十年来农业现代化似乎一直在路上,这无疑是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今天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许并没有改变,但因为有了互联网这个新引擎,对它的质态水平显然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北京,“互联网+农业”已经有了丰富的探索和实践,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把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北京的13个郊区县从2010年就开始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到目前为止已在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机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已将物联网、北斗导航、4G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生产领域,亩均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都到30%以上。通州区金福艺农生态园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病虫害发生率降低50%,减少用工70%,水、肥等投入品减少60%,亩均节本增收20%。对大多数人而言,提到“互联网+三农”,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电商为农民及其合作组织提供了全新的销售平台和渠道,也极大方便了广大消费者,受到供需双方的欢迎,因而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在京郊农村,沱沱工社、任我在线、优菜网、阿卡农庄等一大批农产品电商异军突起,越做越大。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第三方电商服务平台,2013年实现挂牌交易量31.7万吨,总交易额8.9亿元,2014年又实现了翻一番。

  电商的兴起,是农产品营销和流通的革命,它为解决农产品卖货难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电商的出现有利于产销衔接,有利于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善莫大焉。“互联网+”不仅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新变化,而且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管理和服务水平。

  在北京,15个涉农部门、13个郊区县“三农”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已积累了生产、市场、科技、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的涉农信息资源25大类,全部农业资源、生产数据上网上图,基本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目前,已有80%的农业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可以说,互联网把政府和农民以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矛盾,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官民关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严重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于近期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时代要求。

  当然,“互联网+”行动毕竟刚刚开始,它代表了方向和趋势,立足于现实,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相对薄弱的三农领域,“互联网+”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尤需努力。就我的思虑所及,重点任务包括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互联网+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索、互联网+农业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农业休闲观光、互联网+农村社会治理等,不一而足,都需要做好、做实。莫道农民保守,莫道农村落后,莫道农业低效,假以时日,他(它)们一定会与互联网新潮技术完全融合到一起。

  李成贵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