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物联网发展需技术与政策双重跟进

编辑:中国猕猴桃阅读:8382014-11-16

   目前,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尚处在不断摸索完善的阶段,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步伐,高起点研究行业发展路径与扶持优惠政策。同时,引导市场化企业参与行业发展,带动市场化需求、生产与技术研发形成互动。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完善信息标准体系

  研发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又要防止完全的“拿来主义”。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赵韩建议政府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成立研发团队,并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发展和创新,分别从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上获得突破,研发出符合国内实情的实用型农业物联网系统。

  在研究主体上,要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形成研究合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联网研究专家李道亮认为,以理论研究擅长的高校、科研院所需要承担农业物联网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为技术攻关打下基础,而面向市场的科技企业应该根据各自市场定位,在基础理论研究之上,对某一细分方向再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加大持续性研究力度,发挥各自研究优势,才能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步伐。”

  长远考虑,宜逐步建立并完善农业物联网的信息标准体系,确立实施规程。

  鼓励企业参与投资 推动市场化发展

  市场化需求少,导致成本难降低,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导致需求量少。如何破解市场化难题,李道亮认为,当下国内农业物联网的产业主体还没有形成,呼吁拥有资本优势的大型通信企业进军农业物联网,通过前期资金大量投入提升技术与产量,以降低市场价格。“农业领域物联网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长期培育,政府可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参与。”

  提高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价值也是推动市场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赵韩建议选择少数试点农业科技企业,做到“集中优势兵力、逐个突破”,将农业物联网建成“能用的农业物联网”,然后在同类型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复制,以进一步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商业价值。最后,在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同时,将该系统引入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让政策资金、社会资金、农民投入共同发挥作用,撬动农业物联网的市场化发展。”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黄忠文指出。

  建立财政扶持农业物联网的长效机制

  目前来看,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提高对智能农业领域扶持补助、建立补贴等。而在国内,起步晚、阻力大的农业物联网获得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还非常薄弱。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建议,按照以工补农的政策,如支持农机补贴那样,将适合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也列入目录,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或者以奖代补鼓励农业物联网发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投入机制。

  赵韩建议对于那些有生产实践需求,有研发意识和能力的企业,政府可以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转化等方面,对企业物联网的建设给予帮助。调动参与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试点成功后企业可以采用“以奖代补”、“产品认证”、“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哺”,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氛围。

  从源头培养专业人才

  鉴于目前农学专业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之间存在的知识不能衔接的现状,赵韩建议在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培养一批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短期内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主体还是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李道亮建议在从源头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猕猴桃应系统培训当下物联网系统操作主体,提高其所采集、录入数据的准确度,确保系统分析出正确的结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养护。

  整合资源 引领行业持续性发展

  当下关于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缺乏统筹与整合,各部委与地方政府都有各自规划,资源一定程度上被浪费。专家与基层干部建议政府层面出台专门的行动办法与计划。“现在的发展就像狗熊掰棒子,希望能研究制定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持续性投入与持续性研究。”李道亮指出。

  赵韩进一步建议对试点工作要进行“阶段性”评估。在试点工作结束后,对物联网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公正评价企业能否实现减员增效、生产质量是否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是否得到保障。通过企业对该系统的正确使用,带来经济效益,由此带动其他同类企业的关注度与资金投入,逐步将成功模式进行复制和推广。而避免政府主推企业应付的“一头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