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刘占德:果农赚钱我就特有成就感

会员:zgmht1阅读:72107-30

 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7月26日上午,首都大学生记者团走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炎炎烈日下,大片缀满果实的猕猴桃林,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些大城市来的学生,队伍里发出连声赞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首席科学家刘占德教授早早等在门口,亲切地带领大家参观试验田和大棚,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猕猴桃探秘之旅。

(刘占德教授带领同学们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 中央美术学院 宋春雨摄)

手把手教果农技术

“猕猴桃是相对干净的水果,很少需要农药。我们研究的猕猴桃,技术好、品种好,完全不要膨大剂,营养美味、安全放心、口感特别的好。”虽然烈日当空,烤得人直冒汗珠,但刘教授浑然不觉,他如数家珍,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刘教授介绍,猕猴桃试验示范站位于秦岭脚下,面向陕西近百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着力于将先进的技术就地转化为生产力,造福广大农民。

“我们有11个专家,每个专家负责眉县一个示范村,每个示范村帮扶5个示范户。”刘占德说,站内专家深入基层,手把手教技术,在试验田现场演示,直白教课,浅显易懂,让广大果农真正看得见、学得会。建站十年,眉县的猕猴桃从8.3万亩发展到30万亩,眉县猕猴桃产业规模、效益以及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目前,西农大猕猴桃试验站形成了“1+2+2+N”技术推广工作组模式——一位西农大教授+2名县级农技干部+2名乡土专家+N个职业农民,最后将猕猴桃科学管理技术推广给基层果农。以大学为依托,产教研结合,帮助农业增产增收,让数万果农切实受益——虫害减少,质量提升,收入大增。

“以前种猕猴桃,辛苦一年,收入一两万元,经过西农大专家指导后,改进了技术,我家猕猴桃年收入提高到了11万多!”一个果农激动地说。

一年下地200多天

“刘教授,您的研究生、博士生也会跟您到田里来学习吗?”“您常年蹲守在田间,家里人能理解吗?”同学围在刘教授身边,带着好奇和崇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刘教授微笑着,耐心地解答着。

刘教授透露,猕猴桃试验站常年驻扎多名专家,每个专家每年至少有200天投身于田间地头,在试验田和大棚中研究猕猴桃种植。同时,他们还带领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进站,做大量实验,实现产教结合。

“猕猴桃不像白菜,一年能成熟好几次,而是一年结一次,收集数据的机会十分宝贵,我们必须扎根在这里,否则一旦错过就得再等一年。你看看我,晒得黑啊。”刘占德指了指自己黝黑的脸庞,爽朗地笑出了声。

随着实验经验的积累和杂交技术的提高,试验示范站的猕猴桃研发水平大幅度提升,相继选出了六款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优良猕猴桃品种,如“脐红”“农大金猕”’“农大郁香”’ 等。

让更多果农得实惠

“看,这些盆栽,是我从秦岭一颗颗找挖回来的!”“猕猴桃在相对逆境条件下,开花结果性状表现良好,就像人一样,生活条件差的时候拼命生孩子。然而,当生活条件好的时候,就贪图享受,徒长旺长,挂果量就少了。”刘教授幽默的比喻,引来同学们哈哈大笑。

猕猴桃已成为眉县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户均农家拥有约4.5亩猕猴桃,人均1.16亩,每亩收益将近一万元,全县96%以上的农民、农户受益。这离不开西农大刘教授和试验站所有专家的辛勤付出。

“看见果农们赚钱,买房买车,乐开了花,我就高兴,特有成就感。”刘教授补充说,猕猴桃试验站的技术已经全部公开,希望让更多果农能够得实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多年辛苦付出,换来了眉县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换来了果农们开心的笑容。专家小组计划将技术推广到全国,乃至“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比如,一个相关研究基地已在哈萨克斯坦落成。(上海电影艺术学院 严筱卓)

 

 

企业资料